
#欧洲瞭望台#优先配
当我们想象一场战争,尤其是5万大军围攻2千守军的城市巷战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电影里那般枪林弹雨、爆炸震天、士兵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然而,在乌克兰东部的,前线的战地记者却记录下了“震撼一幕”:这座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里,常常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几乎没有人开枪射击”。这并非战斗结束,而是现代战争形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寂静,比震耳欲聋的炮火更令人心悸,它揭示了一场深刻且残酷的军事革命。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要理解这份“寂静”优先配,首先要了解红军城的战场态势。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反复争夺,据称俄军已经控制了该城超过97%的区域,将大约2000名乌克兰守军压缩在极小的包围圈内。从兵力对比上看,五万对两千,似乎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正是这种局面,催生了新的战术。俄军不再采用战争初期那种依靠步兵集群冲锋的蛮干方式,那样会造成巨大伤亡。相反,他们稳扎稳打,利用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将城市团团围住,不断用重炮、火箭炮和无人机对乌军残存的阵地进行毁灭性打击。

于是,战场上的主角悄然发生了变化。正面交火的场景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接触式”的猎杀。俄军的突击小组并非冲进去与乌军逐屋争夺,而是以三五人为一队,像幽灵一样渗透进城市的废墟之中。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开枪,而是充当“眼睛”。他们利用废墟的掩护,小心翼翼地侦察,用先进的观测设备为后方的炮兵和无人机操作员提供精确的坐标。一声令下,来自远方的炮弹或自杀式无人机便会精准地砸向乌军藏身的建筑物。对于防守的乌军士兵来说,敌人往往看不见摸不着,但死亡却随时可能从天而降。
红军城的寂静战场,其核心驱动力之一就是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这场俄乌冲突,被广泛认为是“第一场大规模无人机战争”。无人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商用无人机改装而成的侦察和攻击无人机,彻底改变了巷战的逻辑。

在过去的城市战中,每一栋楼房、每一个街角都可能隐藏着敌人,进攻方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肃清。现在,一架小小的无人机可以悄无声息地飞入建筑内部,将实时画面传回后方。士兵无需冒险,就能确认敌人位置,然后召唤炮火或直接操纵挂载了榴弹的无人机发起攻击。无人机打通了战场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了盲区。它使得进攻方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对防守方进行高效的猎杀。同时,无人机也承担了物资运输、伤员后送等任务。在这种“无人机主宰”的战场上,士兵开枪的机会自然大大减少,因为很多歼灭任务在发现目标的那一刻,就已经由无人机或炮兵代为完成了。战争的形态,从人与人之间的搏杀,更多地转向了系统与系统、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对抗。

红军城的寂静,也折射出交战双方面临的深层困境和战略选择。对于俄罗斯而言,尽管拥有兵力优势,但也不敢再轻易付出惨重的人员伤亡代价。采用这种以炮火和无人机为主的“磨盘”战术,虽然进展缓慢,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步兵的损失,是一种更为“经济”和可持续的打法。他们愿意用时间和弹药来换取士兵的生命,一步步将红军城“碾碎”。

对于乌克兰而言,红军城的坚守则充满了悲壮与无奈。在兵力、火器和后勤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两千守军能坚持超过一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有分析认为,泽连斯基政府之所以命令部队死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和外交考量,即“为国际观瞻而战”。每一座仍在坚守的城市,都是乌克兰向西方盟友展示抗敌决心、争取更多军事和经济援助的象征。然而,这种坚守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守军们在废墟中孤立无援,面对无尽的轰炸和无人机猎杀,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极限压力。

在这种不利形势下,泽连斯基高调视察靠近前线的赫尔松地区,并暗示可能在此开辟“第二战场”,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上的“围魏救赵”。当东部战线承受巨大压力时,在南部的赫尔松或扎波罗热方向发起攻势,或许能分散俄军的注意力,缓解红军城等地的压力。但这同样是一场豪赌,需要乌克兰具备足够的兵力和资源,而在经历长期消耗战后,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启泰网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