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龙优配
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日”,今年的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在此,书评君特别整理了一份书单,以期帮助大家在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认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到“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宣传月,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作为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通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强调早期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对老年期痴呆的科学认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解释为自己的健忘现象,如东西放错地方、剐蹭、不付账单或重复付账单等。事实上,大多数人认为记忆、思维或行为的变化是衰老和变老的正常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变化确实属于常态。然而,有时它们也可能是某些更严重情况即将发生的征兆。显然,无论是医生,患者,还是照护者,我们都需要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因、发展与应对有更多了解。在此,书评君特别整理了一份书单,以期帮助大家在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认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到“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整理 | 何安安

《用爱守护遗忘时间的人》
作者:[美]玛丽·莫勒
版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8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展和演变需要经历多年的时间。照护者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重要的依靠,但这一角色也充满压力和情感煎熬。《用爱守护遗忘时间的人》是一本为照护者提供的全面指导手册,以帮助我们理解并应对亲人患病各阶段的挑战。
该书详细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包括常见的三阶段(轻度、中度、重度)和更细致的七阶段分类(无症状期、极轻度认知功能下降、轻度认知功能下降、中度认知功能下降、中偏重度认知功能下降、重度认知功能下降、极重度认知功能下降),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疾病进程。从情绪调节到日常护理,从突发状况应对到长期规划,书中涵盖饮食调整、睡眠管理、行为问题应对、医疗决策乃至临终关怀等全病程需求。尽管每位患者的经历不同,但书中提供的实用建议和心理支持将陪伴照护者度过照护的每个艰难时刻。正如作者所言,“照护者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深爱的人。”

《吃对一日三餐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日]山根一彦
译者:杨玉玲御龙优配
版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8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可以让人逐渐失去记忆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疾病。近些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显著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公敌”。《吃对一日三餐远离阿尔茨海默病》一书由日本认知症协会会长山根一彦撰写,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改善。
书中,山根一彦结合戴尔・E.布来得森博士的ReCODE法(逆转认知衰退方法)及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实践经验,打破“阿尔茨海默病是不治之症”的认知,指出该病病理变化在症状出现前20多年已发生,而饮食是早期干预的关键。山根一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阿尔茨海默病机理,通过科学依据解析食物与大脑健康的关联,明确“该避的有害食物”“该吃的护脑食物”及“正确的饮食原则”,在提供可落地的三餐方案(如食谱、烹饪方法、进食顺序)的同时,深入阐述了背后原理与应对之策,帮助大家通过日常饮食降低痴呆风险,甚至改善早期认知衰退。

《衰老之谜:解码脑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
作者:[英]劳伦斯·J.惠利
译者:孙晓宁 王赫男 严仕达 杨子仪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6月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脑老化与痴呆有何关系?如何判定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症对记忆的破坏机制是什么?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本兼具医学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科普佳作,该书不仅从医学角度带领我们全方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因、发展与应对,更从文化与社会层面引导大家以公平、客观的视角看待这类疾病,思索该如何为患者及其家庭营造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
书中,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心理健康名誉教授劳伦斯・J.惠利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并探究了表观遗传学在脑老化及痴呆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惠利指出,生命历程法是追踪智力发展的理想且高效的模型。借助该模型,他深入挖掘大脑功能的奥秘,全面阐释了衰老过程中影响大脑的多重因素,剖析这些变化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意在为那些努力应对复杂衰老体验的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有力支持。

《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
作者:[美]辛迪·温斯坦 [美]布鲁斯·米勒御龙优配
译者:鲍伟奇
版本: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如果有人记得爱过你,这是否等同于他们仍然爱着你?”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医学人文作品很多,该书的特殊之处在于文学和医学两种视角的合作叙述——加州理工学院英文系教授辛迪·温斯坦借由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来表达对父亲去世的悲伤,神经学家、加州大学记忆与衰老中心主任布鲁斯·米勒则通过剖析她的故事来解释这一切失去、遗忘和悲伤的科学原理。
辛迪深爱的父亲在她研究生时期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她发现,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病带来了一种“镜像效应”,不仅父亲失去了记忆,甚至作为健康人的自己也“失忆”了。在布鲁斯的帮助下,辛迪得以直面父亲患病时的那段回忆,并最终在父亲去世三十年后完成了对他的悼念。

《我的阿尔茨海默母亲》
作者:[日]斋藤正彦
译者:童桢清
版本:未读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5年4月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她所记录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是一本阿尔茨海默患者亲笔日记,也是一份从出现健忘到离世前夕的20年生活记录。
母亲过世后,作为痴呆症专家的儿子斋藤正彦翻开了她的日记,希望去探寻母亲是如何看待和感受世界的,同时从精神医学的角度去分析母亲患病后的经历。“母亲不再能熟练操作家里的生活电器。尤其是当她用习惯的机器坏掉,换成更为方便的新机器时,她无法很好地应对。不知道怎么用电话、传真、邮件,这不仅意味着不会使用机器,还大大限制了她的沟通渠道。不会用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意味着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做家务、养育孩子的能力下降,她对自己是一名主妇的自我身份认同遭到破坏。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参加社会活动,母亲的选择是舍弃掉那些让她感觉没有自信的事情,缩小自己的生活圈子。”

《你好,阿尔茨海默先生》
作者:王倩
绘者:水滴潼
版本:99读书人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该书是一部关注老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童话。作者将主人公米卡的外公直接命名为阿尔茨海默先生,赋予了他独特的艺术生命形象。
阿尔茨海默先生是个收割记忆的人,专门在午夜时分收割即将枯萎的记忆,他把收集来的记忆认真雕成一只金色的鸟笼、无与伦比的怀表以及各种各样的器具,试图把记忆变成具象的物体,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住那些记忆。米卡看完外公收割的所有记忆,得知自己是外公记忆中尤为珍贵的那部分。面对外公记忆的衰退,米卡鼓起勇气,承担起照顾自己外公的责任,重新与外公认识,重新建立情感,让爱得以延续和传承。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何安安;编辑:李阳;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启泰网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